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

丁震: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

文章来源:不动产峰会 发布时间:2024-11-08 10:44: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地方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展业的落地场景,但受多重因素影响,目前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潜能。因此,当前环境下,如何更好发挥金融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是需要迫切研究的重要课题。

深刻认识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已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从金融运营机理来看,以银行存贷款简化模型为例,金融将储蓄转化为体量庞大的企业债权或股权资本,成为大规模生产的重要推动力量。现代金融不仅有银行系统,还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等大量金融业态及债市、股市、汇市等金融市场,具备定价、专业投融资、风险管控等能力,都是现代经济发展必备能力。对地方经济而言,金融运营机理同样适用,金融与地方经济两者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金融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总体来看,2015年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攀升,2015年后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稳定在8%左右。2023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7.99%。从各地发展实践来看,部分金融发达省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超过两位数,有的甚至达到20%,成为当地重要支柱产业。以上仅考虑金融自身增加值,若考虑金融对各行业的支持助力,金融作用更大。

地方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金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影响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金融是引导地方产业发展变革的关键。金融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具有较强引导性。若将金融资源投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则会引导产业蓬勃发展,加快经济结构变迁。当前在政府大力引导下,大量资源正在向新质生产力领域聚集。

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及特征

当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主体数量众多,组成也较为复杂。通常而言,地方金融包括两类:地方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其中,地方金融机构又可以划分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三类主体各有特点,在地方发展中扮演不同角色,都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地方所属城商行、农商行、证券、信托、基金等机构。该类机构实控人为地方政府,是地方政府能够调动和影响的关键金融力量。一方面该机构能够更好贯彻落实地方政策,更好支持本土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对其影响程度要大于非法人分支机构,因此该机构应充分认识区域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主动担当作为,成为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是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以政策性、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在地方的分支机构为主要代表。从整体上看,以上金融机构均为全国展业,实力强劲,业务选择范围也更广,可以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支撑。

三是地方金融组织,主要包括“7+4”类地方性金融组织(“7”是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4”是地方各类交易场所、实施信用互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公司和社会众筹机构),在三类主体中数量最多。该类组织是持牌性金融机构的有力补充,对地方发展针对性更强,服务方式和对象较为明确,如小贷公司发放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为融资提供担保、保理公司提供应收账款融资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地方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一定程度缓解了金融供需矛盾。

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呈现出诸多变化,主要体现在业务投向、展业模式及监管导向等方面。

一是业务投向深刻变化,科技成为重要投入方向,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和发展。金融资源加快向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聚集,2024年7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5.0%,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

二是展业模式深刻变化,产业基金投资正在加速兴起。以技术为特征的初创企业往往缺乏有效抵质押物,且培育原创性技术通常需要更长时间周期。新业务需要新展业模式,此背景下,地方搭建科技金融工作站、银行推出科技支行,最为显著的是各地纷纷设立产业基金,金融服务模式正加速转变。

三是监管环境深刻变化,强监管严监管成为常态,金融行业加速回归本源。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在此背景下,地方金融组织将朝着规范化、可持续发展再进一步。

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及思考

一是在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中谋划金融。良好的经济基础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前提,服务本土产业是金融发展的基础,要把金融放入地方经济生态系统中予以考虑,将服务地方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地方产业聚集发展角度谋划布局金融。

二是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强党对金融工作领导发挥政策优势,以科学产业规划、财政资金支持等方式,形成政金合力,营造有利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引导产业聚集,完善产业生态,再通过产业反哺金融,形成区域发展良性循环。

三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金融机构要坚持市场化经营原则,充分发挥利率市场化、授信审批市场化作用,推动金融资源在金融市场中自由流动,夯实金融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基础。

四是坚定金融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之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各机构各尽所能、优势互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错位发展、差异化互补的金融良性生态,满足各类经济主体多样化融资需求。同时,要将专业作为发展关键,持续提升专业展业能力。

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及举措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在总体思路框架下,就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以下举措。

一是培育本土金融生态。加强各方交流联动尤其是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系统联络交流,获取相关支持指导。立足地方需求,推出新设引进金融机构、人才的针对性、超预期举措。聚焦金融机构上市等重点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清单式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提升本土金融影响力。引导明确各机构定位,提升金融资源使用效率。加强重点院校合作,借助智库力量,打造本土金融聚集高地。

二是做强法人金融机构。深刻认识发展法人金融机构重要意义,强化其对本土产业发展的引导性功能。完善法人金融机构治理,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大金控、城商行等重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丰富业务资质。探索推动农商行、村镇银行合并做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化数字金融能力建设,提升精准获客、智能审批及综合服务能力。

三是聚焦产业发展需要。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大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紧盯地方政策动向,绘制产业地图,并紧密贴合产业需求创新金融作业模式、产品及服务,通过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模式,将金融嵌入产业链,实现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解决中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链接金融机构与企业。

四是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充分发挥自身业务特色和优势,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要充分发挥综合实力优势,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发挥本土政策优势,地方金融组织要发挥机制灵活优势。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优势,强化产业基金及证券公司、PE、VC引进培育,提升直接融资占比。聚焦企业、居民需求,建立线下便民站、线上微信群,提升“最后一公里”金融服务能力。

五是改革完善工作机制。加快金融机构内部改革,提升服务意识,简化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健全风险分担机制,落实尽职免责机制,强化正向激励,提高金融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积极性。加快高素质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金融人才内部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六是加快风险处置去化。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依据自身经营实际,合理制定经营目标。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打造事前防范、事中监测、事后处置的风险管理全流程管控体系,牢牢守住风险底线,严防风险新增。坚持“一案一策”工作原则,加大存量风险处置力度,采取催收、诉讼、打包转让等方式加快风险处置进程,化解历史包袱,实现“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