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

开发性金融:战略导向的系统性融资理念与方法

文章来源:不动产峰会 发布时间:2023-05-30 10:52: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包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实体经济的血脉,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坚持系统观念和方法,对于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至关重要。

  我国金融体系有商业性、政策性和开发性三类金融机构,其中开发性金融机构定位是服务国家战略,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作用,加大对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既往理论总结中,开发性金融提出了“政府热点、雪中送炭、规划先行、信用建设、融资推动”的运作方针,并提炼出金融配置资源的“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三项建设方法。在实践中,运用综合金融服务手段,系统支持我国的“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民生和国际合作,涵盖诸多战略领域。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套国家战略导向的系统性融资理念和方法,是开发性金融的显著特色,也是其新形势下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

  中国开发性金融的显著特色

  开发性金融机构形成于200多年前,兴起于二战后。据相关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550家开发性金融机构,分布在185个国家,总资产超过了5万亿美元。各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中,有的以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为宗旨,如俄罗斯国家开发公司、韩国产业银行;有的则聚焦住房、民生、绿色金融、中小企业、本国企业国际市场发展等专门性领域,如法国国家投资银行、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印度住房银行等。这些机构名称众多,但都从事特定方向和领域开发性融资工作,多由国家专门立法,规定其职能、经营范围、产品、与政府关系等。有的机构还设置监督委员会,成员由政府首脑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从任务、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看,皆为履行国家目标,体现战略导向。从金融服务的产品和手段看,除传统贷款、担保等产品外,有的开发性机构也从事投资、证券、基金管理等非传统银行业务,旨在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向国家重点支持方向和薄弱环节,提供相对优惠的融资利率。这些机构在各自国家发挥重要作用,但受制于所在国以私有制为主体的体制特点,普遍体量不大,带动作用有限,也鲜见形成系统完整的开发性金融理念和方法。对开发性金融机构功能的描述也多聚焦在纠正市场失灵、促进私人投资、改善基本民生等方面。

  中国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银行发展过渡中,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形成的理念、方法和实践体系。开发性金融理念及方法被概括为“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目标和使命,以国家信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市场建设为核心,以银政合作、社会共建为抓手,以规划先行为方法和前提,以中长期融资推动为载体”。这一概括突出了我国开发性金融的战略导向,“市场建设、银政合作、社会共建、规划先行、中长期融资”等表述,体现了开发性金融特有的系统性融资理念与方法。

  战略导向是开发性金融系统融资理念的前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必须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可持续和全球化发展。因此,通过支持“两基一支”实现基础设施和产业振兴与升级,开展民生和生态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拓展国际金融合作助推我国全球化发展和参与国际大循环,是开发性金融最大的战略目标,也是系统性融资理念和方法的总根源。

  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可持续和全球化发展,需要实施各项重大国家战略,包括产业战略、科技战略、创新战略、区域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这些战略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不同战略之间紧密交织,互为条件,甚至互相包含,不存在不依赖于其他战略而单独存在和实施的国家战略。国家战略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各战略本身的系统性,决定了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的开发性金融需要确立系统性融资观念,提升多维度战略服务能力。

  实施国家战略,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当前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市场、不同类型的市场、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以及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金融领域,不同区域、不同市场主体在融资可得性、融资成本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市场主体的信用水平和发展能力需要持续提高;金融服务产业经济质效有待提升;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水平也亟待提高。这些问题都是系统性问题,既有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从宏观调控层面系统解决,也需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具备市场建设功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总之,不论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还是战略实施路径,都是系统性、不可分割的。开发性金融坚持战略导向,就是要从国家战略的系统性出发,坚持系统性的融资理念和方法,尽量做到统筹兼顾,避免对国家战略及其实现路径做机械式、条块式的理解,从而避免在融资实践中的简单化、单向化和割裂化。

  系统性融资理念是实现战略导向的根本支撑

  开发性金融的系统融资理念和方法与商业性金融综合融资服务既有联系,也有明显区别。商业性金融的市场化融资手段为开发性金融机构采用,从产品维度较难区分两种金融形态的异同。开发性金融系统性融资理念与方法的独特性在于以下六个方面。

  (一)开发性金融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产物

  开发性金融根据不同阶段的形势和任务,主动布局和调整业务重点。“三个阶段”“三种融资”、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体现了开发性金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融资格局的系统性、动态性把握。

  一是开发性金融从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产业和消费”三大阶段的认识出发,判断我国整体和各区域所处阶段,确定支持重点。在准确认识我国所处阶段的基础上,开发性金融科学把握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认为“工业化产生供给,城市化产生需求”,城市化为中国建设提供发展的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开发性金融机构把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融资,作为业务重中之重,从支持“煤电油运”拓展到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城镇化领域,同时加大对产业振兴,包括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二是根据我国发展实际和融资格局的阶段特征,创新性地提出“财政融资、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三种融资理念,确定开发性金融存在逻辑和发挥作用的着力点。由财政融资向信贷融资转变,是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逐步发挥资本市场证券融资的功能是发展趋势。开发性金融机构兼有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两种方式,把两者结合好,能够为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做更多工作。在实践中,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依托国家信用优势,开创市场化融资的渠道,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通过信贷方式支持国家战略领域建设,成为仅次于国债的我国第二大债券发行主体和最大的中长期信贷机构,充分体现了开发性金融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结合的优势。

  三是根据我国外向型经济的特点以及统筹和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需要,开创金融大规模支持企业“走出去”和对外金融合作先河。从2005年开始,开发性金融机构主动拓展国际业务,引导和支持中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业务遍及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保持了中国最大的对外投融资金融机构的地位。

  (二)开发性金融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伴随者和服务者

  国家战略具有系统性,因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布局具有系统性。从宏观层面看,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宗旨,在实践中把业务从“两基一支”领域拓展到包括住房、助学贷款、扶贫和乡村振兴在内的民生领域和国际合作领域,提出“一体两翼”的业务架构并基本保持至今,契合并促进了我国的跨越式、可持续和全球化发展。

  从中观层面看,开发性金融机构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使命任务,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崛起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区域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进行业务布局,在这些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从微观层面看,开发性金融抓住主要矛盾,把业务重点放在上述各项战略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如在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开发性金融重点支持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京沪高铁等重大项目;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中,抓住长江大保护、黄河大保护以及太湖、滇池等重点区域河湖治理等薄弱环节,给予重点支持。

  (三)市场、信用和制度建设是开发性金融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方法论

  依托国家信用,通过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系统性配置各类信用资源。

  实现“三项建设”具体路径有:一是建立特色银政合作模式。政府的组织优势可以转化为政府信用,公信力强的政府信用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开发性金融机构通过与部委合作,积极为国家整体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相关领域和行业规划提供专业建议和融资方案;通过共同出台政策文件,确定支持重点领域和产业的路径,如和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推动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与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等联合印发《“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发改振兴〔2021〕1618号),为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系统性融资。

  二是信用和市场的社会共建。开发性金融的社会共建,是以融资为纽带,基于信用的权责关系,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体之间进行社会信用共建,实现支持发展和防范风险的有机统一。例如,在支持天津蓟州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天津市政府以蓟州区为试点,组织农户组建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互助联保小组,把分散的个体信用整合成信用联合体,解决了蓟州区农村产业贷款难的问题。

  三是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先行是开发性金融系统性融资的起点,是“三项建设”的起点,也是开发性金融与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切入点。规划合作的对象包括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等,规划的种类包括区域、社会、产业、市场和融资规划等,目的在于统筹配置各种要素资源、产生集聚效应、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将风险防范向前延伸。规划先行的能力和机制,是开发性金融系统性融资理念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和基本保证。

  (四)开发性金融具有完整的集团架构和综合服务能力

  开发性金融的系统性融资理念和方法,体现在开发性金融机构具有完整的集团架构和综合服务能力。建立信贷、直接投资和现代投行一体化的综合业务架构和机构体系,是国家对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全能型银行作用的创新探索,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成果,也是开发性金融把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结合起来并向高级化发展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开发性金融在战略性领域发挥股权投资功能和投行融资功能,体现了对国家意志的贯彻执行。投资和投行业务,只要运用得当,作用在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都是开发性金融服务国家战略的手段,不宜把开发性金融的投资、投行及其他现代金融业务与纯商业性金融简单画等号。

  (五)开发性金融能够发挥对各类金融资源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开发性金融的系统性融资理念和方法,还体现在开发性金融机构在金融系统中,能够发挥对各类金融资源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发挥融资系统合力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开发性金融机构是最大的中长期融资机构,促进了我国中长期融资市场的发展,在其带动下商业性银行的中长期融资比例也保持上升态势。开发性金融机构连续多年保持银团贷款牵头机构的领先地位,也体现出对中长期信贷的引领作用。此外,我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国际业务中探索的路径和积累的经验,引领和带动了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金融合作。

  (六)开发性金融的系统性融资是一种全生命周期的融资理念

  开发性金融着眼于国民经济和市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防范系统性风险。不论是开发性金融规划先行、“三项建设”的理念和方法,还是在实践中对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系统性支持,都不是着眼于一时一事,也不是着眼于机构的利益,而是着眼于国民经济及各领域、各行业的稳定、平衡、可持续发展,着眼于行业和市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理念和方法,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本。

  实践中,有些商业性金融机构,虽然也意图满足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也关注国民经济和市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但因为没有战略导向的系统性融资理念和方法作为支撑,而是从机构利益出发,顺周期时“推波助澜”,逆周期时“拉闸断电”,造成一些顺周期行业过度融资、畸形发展,而一些对国计民生亟需但因客观原因陷入逆周期困难的市场主体难以进行雪中送炭式的融资支持,这些都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累积的重要来源。从这个意义说,开发性金融基于战略导向的系统性融资理念和方法,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各类金融机构推广和借鉴。

  新形势下需发挥开发性金融系统性融资优势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前我国发展的总基调。在此基调下,以系统性的谋划和战略,统筹各种资源要素,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新时代经济治理的显著特征。开发性金融的系统性融资理念和方法,契合时代要求,能够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

  (一)坚持全能型业务定位,系统性支持国家战略。开发性金融机构历史上形成了以信贷为主体,投资和投行等业务牌照经营的发展格局,是其系统性融资理念和方法的实体支撑,也是新时期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和多元化融资需求的重要工具。这些是开发性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国家金融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有必要加强和完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战略导向的经营方针,把服务国家战略方向、战略领域、战略区域、战略产业、战略市场和战略企业作为开发性业务的基本对象,以此来划定开发性金融的业务重点。

  从宏观角度看,开发性金融要兼顾各项国家战略方向到战略市场的融资需求;在微观角度看,要探索完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和不同所有制主体的战略客户体系,对纳入战略客户体系的主体作为系统性融资服务对象,提供以中长期投融资为主,其他融资方式为辅助的灵活性金融产品。当前,我国投资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内部结构失衡,市场预期不够稳定。此外,直接融资不足,股权资金缺乏以及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是造成当前我国投资动力不足的因素。开发性金融机构有必要利用现有并创新股权类投资产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股权投资力度,通过股权投资带动,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投行机构发挥投行顾问优势,助力建设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为各层级和各类战略性企业提供战略、发展、经营和财务顾问,助推战略性企业的上市融资进程。

  (二)坚持规划先行和“三项建设”,筑牢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规划先行是开发性金融系统性融资理念方法的基本抓手,有效避免经济过程中不平衡和不稳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能,根本在于科学完备的规划。新形势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保持我国的发展动能和竞争优势,是整体战、系统战,开发性金融的规划先行模式、建设市场、信用和制度的方法,是构造经济良性循环、建强市场信用和制度基础的宝贵经验,是避免金融资源和产业经济脱节、错配的治本之策。

  开发性金融需要在战略导向下,协同构建整体和各战略领域的发展规划,尤其是提供融资规划支撑,积极争取把参与国家战略规划作为机构的法定职能。围绕战略方向、战略领域、战略区域、战略产业、战略市场和战略企业,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融资规划,不断开创我国系统性发展的链式融资新模式,提升经济整体的关联度、黏合度,形成系统发展合力。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针对我国市场建设中的供需不够平衡、内外循环不够均衡、产业和制度建设不够同步、增长目标和约束条件不够协调的现状,协助政府和市场主体,协同开展市场和投融资规划,提升我国发展的科学性和平衡性。

  (三)坚持开拓蓝海和金融创新,动态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开发性金融以中长期融资作为自己的专长和优势,随着社会融资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商业性金融机构中长期融资比例和规模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开发性金融机构面临商业性金融的竞争压力,中长期领域的优势似已不再明显。这一方面是我国整体金融资产体量增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阶段性消费需求减弱和社会有效投资不足、银行低风险偏好竞相追逐高等级信用主体有关。

  面对金融资源错配和红海领域的竞争,开发性金融有必要保持开拓业务蓝海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动态把握国民经济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当前形势下,就是坚持“一体两翼”战略,拓宽基础设施融资范围,创新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大力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县域和乡村金融服务半径和深度,探索支持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民生领域痛点难点的新途径,系统性开展普惠金融,发挥规划先行和三项建设优势,大力支持扩大民间投资。

  (四)坚持跨周期、逆周期和全生命周期融资理念,确保债务可持续性,防范系统性风险。开发性金融战略导向的系统性融资理念和方法,体现在时间维度上,就是要在国民经济和市场主体的跨周期、逆周期和全生命周期融资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新形势下跨周期融资的重点在于支持前瞻性和未来产业,为国家未来发展积蓄动能,为此需要积极支持科技和创新研发,大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逆周期的重点在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支持符合国家发展需要但陷入周期困难的产业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重点在于为国家战略和战略性企业提供全过程、伴随式融资支持,提供多元化适需的综合投融资产品。

  开发性金融是国家战略金融力量,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能够保持“理性”融资,起到风险预警、化解和缓释作用。开发性金融跨周期、逆周期和全生命周期融资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协同配合,开发性金融既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又要和各金融机构建立伙伴关系,确保我国整体和战略领域、战略企业的融资可持续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最后,发挥开发性金融系统性融资功能,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和监管环境。需加强政策和监管沟通,并以战略导向的系统性融资理念和方法为核心,科学界定并动态调整业务支持重点,完善产品体系和以董事会为决策核心的公司治理体系,不断加强对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考核和监管,提高其自主经营和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田惠敏为副研究员。该项成果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